欢迎光临蚌埠九九信息网
详情描述
从外形到行为:荔蝽的生长周期如何变化?这些特点要知道

荔蝽(荔枝蝽象,Tessaratoma papillosa)是一种不完全变态昆虫,其生长周期包括卵、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。在整个周期中,它的外形和行为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,这些变化对其生存、发育和繁殖至关重要。了解这些特点对于识别虫态、预测危害高峰和制定防治策略非常有帮助。

荔蝽生长周期变化特点:

卵期:

  • 外形:
    • 圆形或近圆形,直径约2.5-3毫米。
    • 初产时为淡绿色或淡黄色,逐渐变为灰绿色或灰黄色。
    • 卵块排列整齐,通常14粒左右紧密排列成块(有时不规则),表面覆盖一层胶质物。
  • 行为:
    • 完全静止。雌虫将卵产在荔枝、龙眼等寄主植物的叶片(尤其是叶背)、花穗或小枝上。
    • 卵期无主动行为,完全依赖环境条件(温度、湿度)发育。
  • 关键特点: 整齐的卵块是其显著特征,是早期监测和人工清除的重要目标。

若虫期:

  • 外形:
    • 经历5个龄期(蜕皮4次)。
    • 1龄若虫: 体小,椭圆形,长约4-5毫米。体色鲜艳,多为鲜红色或橙红色,上有黑色斑纹(头部、前胸背板、腹部背板)。足黑色。
    • 2龄若虫: 体增大,长约6-7毫米。体色仍偏红,但黑色部分增多,出现翅芽雏形(不明显)。
    • 3龄若虫: 体长7-9毫米。体色开始向黄褐色转变,红色减退。翅芽明显可见,伸达第1腹节。
    • 4龄若虫: 体长9-11毫米。体色以黄褐色为主,具黑斑。翅芽发达,伸达第2腹节。
    • 5龄若虫: 体长12-14毫米。体色接近成虫,为黄褐色或灰褐色,密布黑色刻点。翅芽发达,伸达第3腹节,但尚未覆盖整个腹部。腹部边缘有半圆形斑纹(黑黄相间)。
    • 共同特征: 所有若虫期均无完整的翅,腹部背面有臭腺开口(3对),受到惊扰时会分泌臭液。
  • 行为:
    • 群聚性: 这是若虫期最显著的行为特点! 尤其是1-3龄若虫,孵化后常数十头甚至上百头聚集在卵壳附近或叶片上取食、活动。随着龄期增长,群聚规模逐渐减小,但仍有聚集现象。
    • 取食: 若虫与成虫一样,用刺吸式口器刺吸嫩梢、花穗、幼果的汁液,造成危害。取食部位随发育和季节变化(新梢->花穗->幼果)。
    • 活动: 活动能力逐渐增强。低龄若虫移动较慢,高龄若虫爬行较快。不会飞行
    • 防御: 受到惊扰时,会迅速翘起腹部末端,喷出具有强烈臭味的液体进行防御。这是其重要的防御机制。
    • 蜕皮: 每完成一个龄期的发育,需蜕皮一次才能进入下一龄期。蜕皮前活动减少。
  • 关键特点: 强烈的群聚性喷臭液防御是若虫期最突出的行为特征。体色和翅芽的发育是区分龄期的重要依据。1-3龄群聚期是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(如释放平腹小蜂)的最关键时期。

成虫期:

  • 外形:
    • 体长18-25毫米,宽10-15毫米,盾形(椭圆形,背部隆起)。
    • 体色为黄褐色或灰褐色,全身(头、胸、翅、腹)密布细密的黑色刻点,使整体呈现暗哑的色泽。
    • 具有完整的、发达的翅: 前翅为半鞘翅(基部革质,端部膜质),后翅膜质。具备飞行能力。
    • 触角4节,末节黑色。
    • 腹部腹面可见白色蜡粉(尤其在越冬期)。
    • 腹部背面也有臭腺开口(1对),但不如若虫期明显。
  • 行为:
    • 取食: 与若虫一样刺吸汁液,危害更大。取食部位随物候期变化:春季取食嫩梢、花穗;幼果期集中危害幼果;夏秋季也取食嫩梢。
    • 飞行: 具备飞行能力,这是与若虫最大的行为区别。成虫可在树间、果园间迁移扩散,寻找适宜的食物源和越冬场所。
    • 交配与产卵: 成虫性成熟后交配。雌虫选择叶片(尤其叶背)、花穗、小枝等部位产卵,形成特征性的卵块。一年可发生1代(华南)或2-3代(热带地区)。
    • 越冬: 在冬季较冷的地区(如中国华南),成虫是主要的越冬虫态。越冬前,成虫会寻找避风、温暖的场所(如树洞、枝叶茂密处、屋檐下、石缝等)蛰伏越冬。越冬期间活动停止或极弱,代谢降低,体表常覆有白色蜡粉。次年春季气温回升后(约15℃以上)开始活动、取食、交配产卵。
    • 防御: 受到惊扰时,也会喷出强烈臭液,且量更大。
  • 关键特点: 完整的翅和飞行能力使其具有扩散性。成虫越冬是重要的生活史策略。产卵行为是下一代发生的起点。体表的黑色刻点和盾形是典型识别特征。

总结要点(需要知道的关键特点):

卵: 圆形块状,初淡绿后变灰。 若虫:
  • 强烈群聚: 1-3龄尤其明显,是防治关键期。
  • 龄期区分: 看体色(红->黄褐)和翅芽(无->小->明显->发达)。
  • 喷臭液: 所有龄期受惊扰都会喷臭液。
  • 不会飞: 靠爬行。
成虫:
  • 盾形刻点: 黄褐/灰褐体色 + 密布黑色刻点。
  • 能飞行: 具有飞行能力,可扩散。
  • 成虫越冬: 冬季蛰伏于隐蔽场所。
  • 产卵块: 雌虫产卵成块。
  • 喷臭液: 受惊扰喷臭液,量更大。

了解这些外形和行为变化的意义:

  • 准确识别虫态: 知道各阶段特征,便于田间调查和监测。
  • 预测发生期: 掌握越冬成虫出蛰、产卵、若虫孵化高峰期,可指导防治适期(如越冬成虫恢复活动期、卵孵化盛期至低龄若虫群聚期)。
  • 制定防治策略:
    • 人工摘除卵块。
    • 重点防治低龄若虫(1-3龄)群聚期,此时虫体小、抗药性弱、聚集易杀灭。
    • 越冬期清理果园,破坏成虫越冬场所。
    • 利用成虫假死性(受惊扰有时会假死坠落)进行人工震落捕杀(效果有限)。
  • 减少危害: 了解其取食习性(喜食嫩梢、花穗、幼果),可在关键物候期加强监测和防护。
  • 避免误伤: 认识其喷臭液防御行为,操作时注意防护,避免沾染。

总之,掌握荔蝽从卵到成虫的外形和行为变化规律,特别是卵块的识别、若虫强烈的群聚性和龄期特征、成虫的飞行和越冬习性,对于有效防控这种重要的荔枝、龙眼害虫至关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