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玄色(赤黑配色)的深意
“玄”的定义与象征:
- 并非纯黑: 玄色在古文献中常被描述为“黑中扬赤”或“黑而有赤色者”。它是一种深沉、内敛、带有微妙红光的黑红色,是黑与赤(朱红)的调和。
- 象征天与地/阴阳:
- 黑(玄): 代表天(在古人观念中,仰望夜空,天是深邃的玄色)。同时,黑色在五行中属水,象征北方、冬季,具有幽深、神秘、本源的含义。
- 赤(朱): 代表地(大地在阳光照射下呈现赤色,或古人认为地气为赤)。赤色在五行中属火,象征南方、夏季,具有光明、活力、生命的含义。
- 阴阳调和: 玄色是黑(阴)与赤(阳)的结合,象征着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(《易传》:“天地玄黄”),也代表着宇宙间阴阳二气的和谐交融。这是宇宙生成的本源状态,也是最神圣、最根本的状态。
祭祀的沟通对象:
- 祭祀的核心目的是沟通人界与神界/祖先界。玄色作为象征天的颜色,是最能代表神性、超越性的色彩。身着玄色祭服,象征着祭祀者(人)试图通过服饰与天/神/祖先建立联系,进入一个神圣的场域。
- 《周礼·春官·司服》记载:“王之吉服,祀昊天上帝,则服大裘而冕,祀五帝亦如之。享先王则衮冕……凡兵事,韦弁服。视朝,则皮弁服。凡甸,冠弁服。凡凶事,服弁服。凡吊事,弁绖服。” 其中最重要的祭祀昊天上帝和五帝,穿的就是以玄色为主基调的冕服(大裘冕、衮冕等)。
庄重与敬畏:
- 玄色深沉、肃穆,能最大程度地消除个人色彩的张扬,营造出庄严肃穆、虔诚敬畏的祭祀氛围。它提醒参与者,此刻面对的是超越凡俗的神灵或祖先,需要极度的恭敬和内心的纯净。
等级与通用:
- 虽然不同等级(天子、诸侯、卿大夫等)的祭服在纹饰、配饰上有严格区别(如天子衮冕十二章纹),但作为底色的玄色(以及与之搭配的上衣下裳制)是通用的。这体现了在神圣的祭祀面前,所有参与者都需遵循共同的、代表宇宙本源的礼仪规范,是“礼”的普遍性象征。
二、宽大袖型的深意
“法天象地”的宇宙观:
- 中国古代服饰,尤其是礼服,深受“天人合一”思想影响。宽大的袖型(如深衣的“袂”,通常“圆袂如规以应规”,象征天圆)被认为是对天地之象的模仿。天穹广阔,覆盖万物,宽大的袖子象征着对天的容纳与敬畏。
庄重仪态的塑造:
- 宽大的袖子在静止时自然下垂,形成庄重、沉稳的轮廓;在行礼动作(如揖、拜、舞)时,会产生流畅、舒展、富有韵律感的动态。这种动态美是祭祀仪式中不可或缺的视觉语言,增强了仪式的神圣感和表演性。动作必须从容、规范,否则宽袖易乱,这也要求参与者内心保持恭敬与专注。
“垂衣而治”的象征:
- 《周易·系辞下》有“黄帝、尧、舜垂衣裳而天下治,盖取诸乾坤”之说。宽大下垂的衣裳(包括袖子)被赋予了治理天下的象征意义。穿着宽袖祭服进行祭祀,本身就暗含了通过遵循天道(礼仪)来祈求神明护佑、实现天下大治的深层政治文化内涵。袖子象征着包容与统摄。
实用与象征的结合:
- 在祭祀仪式中,宽袖便于进行各种复杂而规范的动作,如手持祭器(如圭、璧)、进行献祭、舞蹈(如八佾舞)等。袖子的空间可以容纳动作,也使得动作更加舒展美观。同时,这种实用性被赋予了神圣的象征意义——袖中仿佛能容纳天地神明赐予的福祉。
与“紧窄”的日常区分:
- 日常劳作需要利落的窄袖,而祭祀作为最神圣、最脱离日常生产劳作的场合,宽大的袖子本身就是一种身份转换的标志,提醒人们此刻已进入神圣时空,需摒弃凡俗琐事。
总结:奥秘的核心——沟通天地,彰显礼制
- 玄色(赤黑): 是沟通天地的神圣色彩密码,是宇宙本源(混沌、阴阳)的象征,是祭祀者进入神圣领域的身份标识,营造出庄重敬畏的仪式氛围,并作为通用底色体现了“礼”的普遍性。
- 宽大袖型: 是“天人合一”宇宙观的服饰化表达(法天象地),塑造了庄重、舒展的仪式仪态,是“垂衣而治”政治理想的象征,具有实用功能(容纳仪式动作),并明确区分了神圣祭祀与世俗生活。
玄色祭服的宽袖与赤黑配色,绝非简单的审美选择,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(阴阳五行、天人感应)、宇宙观、政治理念(礼制治国)和宗教信仰(祖先崇拜、自然神崇拜)在服饰上的高度凝练与完美融合。它是华夏礼仪文明最直观、最核心的象征符号之一,承载着古人对于宇宙秩序、人神关系、社会规范最深刻的思考和最虔诚的表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