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铜陵九九信息网
详情描述
老车牌长啥样?从铁皮牌到智能牌的变迁

我们来梳理一下中国机动车号牌(车牌)的变迁史,从最早的“铁皮牌”到如今正在发展的“智能电子牌”:

一、 早期(民国时期 - 1949年)
  • 样式: 非常不统一,各地自行管理。常见形式有:
    • 数字牌: 简单的数字编号。
    • “上+数字”: 如“上12345”(上海)。
    • “国+数字”: 代表中央政府车辆。
    • 材质: 多为铁皮或搪瓷。
  • 特点: 混乱、缺乏全国统一标准。
二、 第一代统一车牌 (1951年 - 1964年)
  • 样式 (50式):
    • 材质: 铁皮。
    • 颜色: 白底黑字
    • 格式: 最显著的特征是左上角有一个红色的五角星“★”
    • 号码: 数字编号(如 ★ 01-12345),前面的数字代表省/直辖市/自治区的代码(如01代表北京),后面是顺序号。
  • 特点: 首次全国统一,政治色彩浓厚(五角星),材质厚重易锈蚀。
三、 第二代统一车牌 (1964年 - 1973年)
  • 样式 (64式):
    • 材质: 铁皮。
    • 颜色:
      • 普通民用:白底黑字
      • 军用:白底红字
      • 使领馆:黑底白字
    • 格式: 取消了左上角的五角星。采用 “省市区简称+数字” 的格式(如 京 01-12345)。前面的两位数字是省内的地区代码(如01代表北京某区/县)。
  • 特点: 去除了政治符号,增加了地区代码,更注重行政管理。材质问题依旧。
四、 第三代统一车牌 (1973年 - 1986年)
  • 样式 (73式):
    • 材质: 主要仍是铁皮,后期开始部分使用塑料。
    • 颜色:
      • 普通民用:白底黑字
      • 军用:白底红字
      • 使领馆:黑底白字
      • 增加了大型车、拖拉机、摩托车等专用号牌(如黄底黑字等)。
    • 格式: 基本延续64式,“省市区简称+数字”(如 京 01-12345)。地区代码和顺序号组成更灵活。
  • 特点: 种类增多,适应车型发展。塑料材质开始出现,更轻便耐腐蚀。
五、 第四代统一车牌 (1986年 - 1994年) - “蓝牌”的经典时代开始
  • 样式 (86式):
    • 材质: 铝合金(革命性改变!),表面烤漆。
    • 颜色:
      • 小型民用汽车:蓝底白字 (这是最经典的“蓝牌”形象)。
      • 大型民用汽车、挂车、摩托车:黄底黑字
      • 外企/使馆等:黑底白字
      • 教练车:黄底黑字,尾部有“学”字
      • 临时号牌:白底红字
    • 格式: “省市区简称+英文字母+数字”。字母代表该省内的地级市或特定区域(如 京A 12345, 粤B 12345)。这是车牌信息层级化的重要一步。
  • 特点:
    • 材质革命: 铝合金大幅提升耐用性、轻便性和美观度,成为主流材质至今。
    • 颜色区分: 首次系统性地用颜色区分车辆类型(蓝牌小客车、黄牌大车/摩托),直观易辨。
    • 字母编码: 引入字母,大大扩展了号牌容量,适应了车辆数量的快速增长。
    • 反光技术: 后期开始应用反光膜技术,提高夜间识别度。
    • 经典印象: 蓝底白字的小型车号牌成为一代人心中最经典的“车牌”形象。
六、 第五代统一车牌 (1994年 - 至今) - 92式与2002式(短暂)

92式 (1994年启用,主流至今):

  • 材质: 铝合金 + 反光膜 (成为标准)。
  • 颜色: 基本沿用86式的颜色体系(蓝牌小车、黄牌大车/摩托、黑牌外企/使领馆、白底红字临时牌等)。
  • 格式:
    • 核心格式:省市区简称 + 发牌机关代号(字母) + • + 注册编号(5位字母数字组合) (如 京A•12345, 粤B•AB123, 苏A•1A23B)。
    • 字母和数字的组合方式有规则(如不能全是数字,字母I、O一般不用以避免混淆)。
    • 增加了警车、武警等专用号牌格式(如白底黑字红“警”字)。
  • 特点:
    • 反光膜普及: 夜间和恶劣天气识别性极大提高。
    • 格式稳定: 这种“1位汉字+1位字母+•+5位字母数字”的格式成为近30年最主流、最深入人心的车牌样式。
    • 容量巨大: 组合方式多样,理论容量极大,满足长期需求。
    • 防伪技术: 不断加入更复杂的反光膜图案、水印、激光标记等防伪技术。

2002式 (个性化车牌,2002年8月试行,10天后暂停):

  • 样式:
    • 颜色: 蓝牌小车、黄牌大车底色不变。
    • 格式: 省市区简称 + 发牌机关代号(字母) + • + 3位字母 + 3位数字 (如 京A•ABC123)。
    • 最大特点: 允许车主在规定的字母数字范围内自编后6位(前3位字母,后3位数字),实现一定程度的个性化(如名字缩写、纪念日等)。
  • 原因暂停: 因技术系统不成熟、个别自编内容引发争议(如“SEX”、“USA-911”等被认为不雅或敏感)而暂停发放。但已发放的仍有效。
  • 现状: 少量存在于道路上,是车牌史上一个短暂的插曲。后来在部分地区的选号规则中,允许在特定号段内进行一定程度的自编,但远不如2002式自由。
七、 新能源车牌 (2016年启用 - 至今)
  • 样式:
    • 材质: 铝合金 + 专用反光膜。
    • 颜色: 渐变绿色底 + 黑字 (小型车) / 黄绿双拼底 + 黑字 (大型车)。非常醒目,易于区分新能源车。
    • 格式:
      • 小型新能源车: 省市区简称 + 发牌机关代号(字母) + • + **D**或**F** + 5位数字字母组合 (如 京A•D12345)。
        • D 代表纯电动汽车。
        • F 代表非纯电动汽车(插电混动、燃料电池等)。
      • 大型新能源车: 格式类似,但位数是6位,且第二位字母是 DF (如 京A•12345D)。
    • 特点:
      • 专用颜色: 绿色系明确标识新能源属性,便于政策管理(如限行豁免、路权优待)。
      • 专用字母: 用 D/F 区分动力类型。
      • 增加位数: 大型车6位,满足未来需求。
      • 防伪增强: 采用更先进的反光膜和二维码等防伪技术。
八、 未来趋势:智能电子车牌
  • 概念: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铁皮牌”,而是将车牌与电子身份识别技术深度融合。它通常包含:
    • 物理车牌: 外观可能接近现有车牌,但内含芯片。
    • 电子标签: 内置 RFID(射频识别)芯片,存储车辆唯一加密的电子身份信息(车牌号、车型、车主、保险、年检等)。
  • 功能:
    • 自动识别: 路侧设备可远距离、快速、准确地自动识别车辆信息,无需依赖光学字符识别。
    • 交通管理: 实现拥堵费自动征收、公交优先、特定区域限行自动监管、违法自动抓拍(如闯禁行)、停车管理、高速不停车收费等。
    • 车辆追踪: 有助于打击盗抢车、套牌车。
    • 信息集成: 整合车辆登记、保险、年检、环保等信息。
  • 形态:
    • 物理车牌 + 嵌入式电子标签: 最常见形式,标签嵌入在车牌内或固定在车牌上,外观与普通车牌相似,但内含芯片。
    • 纯电子显示牌: 少数概念探索,使用电子墨水屏等技术动态显示车牌号,但技术、法规和成本障碍较大,短期内非主流。
  • 现状:
    • 中国在多个城市(如深圳、无锡、天津、北京等)进行了试点应用(主要是汽车电子标识)。
    • 技术标准(如《汽车电子标识通用技术条件》)已制定。
    • 大规模推广需要解决成本、隐私保护、法规完善、全国统一标准等问题。
  • 特点: 从“看得见”向“可交互、可管理”转变,是车牌从物理标识向车辆数字化身份凭证演进的关键一步。
总结变迁特点 材质: 铁皮 -> 铝合金 (革命性) -> 铝合金+反光膜 (标准) -> 智能电子车牌(含芯片) (趋势)。 颜色与样式: 从单一(白底黑字)到系统化区分(蓝牌小车、黄牌大车/摩托、绿牌新能源),再到智能电子牌的物理+电子结合。 编码规则: 从简单数字 -> 加入地区代码 -> 引入字母(86式关键) -> 字母数字组合(92式)-> 个性化尝试(2002式)-> 新能源专用字母(D/F)-> 电子身份编码(智能牌核心)功能: 从单纯的物理标识 -> 加入反光安全特性 -> 区分车型/属性 -> 向车辆数字身份认证、智能交通管理工具演进。 防伪: 从无到有,技术不断升级(特殊油墨、水印、激光标记、复杂反光膜、二维码、电子芯片加密)。 管理需求驱动: 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伴随着车辆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和管理需求的提升(容量、识别效率、精细化管理、新能源推广、智慧交通)。

老车牌(尤其是86式之前的铁皮牌)承载着历史的印记,而智能电子车牌则代表着未来交通管理智能化、数字化的方向。从“铁皮”到“芯片”,小小车牌见证了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交通治理的进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