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商丘九九信息网
详情描述
为什么南方夏天总刮“回南天”风?拆解季风背后的气候逻辑

你提到的“回南天”风,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。“回南天”现象主要发生在春季(2-4月),而不是夏季。 夏季南方盛行的是东南季风,它带来的是湿热多雨的天气,与“回南天”的潮湿(但可能相对凉爽)完全不同。

让我们拆解一下背后的气候逻辑:

1. 核心驱动:海陆热力性质差异(季风的根本原因)
  • 原理: 陆地比热容小,升温快降温也快;海洋比热容大,升温慢降温也慢。
  • 夏季:
    • 陆地(尤其是欧亚大陆内部)吸收太阳辐射后迅速升温,空气受热膨胀上升,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区(亚洲低压,或称印度低压)。
    • 海洋(太平洋、印度洋)升温相对缓慢,温度较低,空气下沉,在近地面形成高压区(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、赤道高压)。
    • 风从高压吹向低压: 因此,风会从相对凉爽、高压的海洋吹向炎热、低压的陆地。对于中国南方来说,主要的风源就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和南侧的东南风
  • 冬季: 情况相反,陆地迅速降温形成高压(蒙古-西伯利亚高压),海洋降温慢形成相对低压,风从陆地高压吹向海洋低压,形成寒冷干燥的西北季风
2. 为什么是“东南风”?
  • 地理位置: 中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(欧亚大陆)的东岸,毗邻世界上最大的大洋(太平洋)。这种海陆格局是形成东亚季风的理想条件。
  • 地转偏向力(科里奥利力): 地球自转使得在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发生向右偏转。
  • 风的偏转: 当夏季风从海洋(高压)吹向大陆(低压)时:
    • 初始方向大致是南风(从赤道方向来)。
    • 在向北运动过程中,受地转偏向力影响,风向逐渐向右偏转
    • 最终,影响中国南方、东部和东北部的主要是东南风或偏南风。越往南(如华南),偏东分量可能越明显;往北(如华北、东北),偏南分量更明显。
3. 夏季东南季风的特点
  • 来源: 来自热带和副热带海洋(西北太平洋、南海)。
  • 性质: 温暖、潮湿、水汽含量极高。它携带着海洋蒸发的大量水汽。
  • 影响:
    • 高温高湿: 带来闷热的天气。
    • 丰沛降水(梅雨、台风雨、对流雨): 当这股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(锋面)、地形抬升(如南岭、武夷山)、或者本身不稳定时(午后热对流),就会产生大量降雨。这是中国南方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,也是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。
    • 主导天气系统: 夏季南方天气很大程度上受这股暖湿气流及其与北方冷空气、副热带高压位置、台风活动等相互作用的支配。
4. 与“回南天”的区别(关键澄清)
  • 时间: “回南天”发生在冬末初春(2-4月),是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过程中的过渡性天气。夏季(6-8月)是稳定、强盛的东南季风主导时期。
  • 成因:
    • 回南天: 冷空气势力减弱撤退后,暖湿的南风或东南风迅速反攻,但此时地面、墙壁等物体温度仍然较低。当暖湿空气遇到这些低温表面时,水汽迅速凝结成水珠,形成潮湿甚至“流水”的现象。它本质上是快速升温过程中,暖湿气流遇到冷下垫面导致的强凝结
    • 夏季风:稳定、持续的暖湿气流输送,虽然湿度极高,但地面和物体温度本身也已经很高,不容易发生像“回南天”那样大范围的强凝结现象(除非有强冷空气南下形成锋面雨)。夏季的潮湿是空气本身饱和度高带来的闷热感。
  • 风的性质: 两者都可能吹南风或东南风,但“回南天”的风是季节转换初期、短暂的、导致急剧升温增湿的风,常伴随返潮;夏季风是稳定、持久的、带来持续湿热和降水的风。
5. 其他影响因素
  • 行星风带的季节性位移: 夏季,全球性的副热带高压带和赤道辐合带(ITCZ)会向北移动,使得影响中国南方的气流更多地来自热带海洋。
  • 青藏高原的作用: 巨大的高原对气流有阻挡、分流和热力作用,增强了东亚季风的环流结构。
  •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: 它的强度、位置和西伸脊点直接影响东南季风的强弱、推进速度和降水带的分布,是夏季天气预报的关键系统。
总结

南方夏季盛行的“东南风”是东亚夏季风(东南季风) 的体现。其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:夏季陆地(欧亚大陆)强烈增热形成低压,吸引来自海洋(太平洋)高压区的气流。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,这股气流偏转为东南风。这股风温暖、潮湿、富含水汽,是造成中国南方夏季高温、高湿、多雨(梅雨、台风雨、对流雨)天气的最主要气候背景

“回南天”是春季特有的、由快速转换的暖湿气流遇到冷表面导致的强凝结潮湿现象,与夏季稳定持续的东南季风及其带来的湿热天气有本质区别。 简单来说,夏季的“湿”是热空气里水汽太多,闷出来的;春季“回南天”的“湿”是暖湿气遇到冷东西,凝出来的水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