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贺州九九信息网
详情描述
雨水并非“干净水”:自然循环中它会携带哪些物质?收集时需注意什么?

雨水并非纯净水,它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会溶解和携带多种物质。收集雨水时,如果不注意,可能会引入污染物,影响使用安全。以下是详细说明:

一、 雨水在自然循环中会携带哪些物质?

大气气体溶解:

  • 氧气和氮气: 雨水中溶解有空气的主要成分。
  • 二氧化碳: 与水反应形成碳酸,使雨水通常呈微酸性。
  • 其他气体: 如微量的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、氨气等,尤其在污染地区。

自然来源的颗粒物和溶质:

  • 海盐: 海洋上空的雨水中含有氯化钠、镁盐、钙盐等,由海浪飞沫进入大气。
  • 土壤尘埃: 风卷起的土壤颗粒,含有硅酸盐、铝、铁、钙等矿物质。
  • 火山灰: 火山喷发产生的微小颗粒。
  • 花粉和孢子: 植物释放的生物颗粒。
  • 微生物: 细菌、病毒、真菌孢子等可能悬浮在空气中,被雨水捕获。
  • 有机物质: 来自植物挥发性有机物或分解产生的有机物。

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:

  • 酸性物质: 这是最著名的污染形式。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大气中转化为硫酸和硝酸,导致酸雨,严重危害环境和建筑。
  • 重金属: 工业排放、汽车尾气(含铅汽油地区尤甚,但已减少)、燃煤等可能将汞、铅、镉、砷等重金属释放到大气,被雨水吸收或附着在颗粒物上降落。
  • 颗粒物: PM2.5、PM10等,来源包括工业排放、交通扬尘、建筑施工、生物质燃烧等。它们本身是污染物,也可能吸附其他有害物质。
  • 有机污染物:
    • 多环芳烃: 来自不完全燃烧(汽车尾气、燃煤、垃圾焚烧)。
    • 农药/除草剂: 喷洒后飘散至大气。
    •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: 来自工业溶剂、油漆、汽油挥发等。
  • 微塑料: 一个新兴的污染物,合成纤维衣物摩擦、塑料垃圾风化降解产生的微小塑料颗粒,已在大气和雨水中被检出。
  • 放射性物质: 核事故或核试验后,放射性同位素可能进入大气循环,随雨水沉降(正常情况下含量极低)。

其他:

  • 溶解的有机碳: 来自生物过程或污染。
二、 收集雨水时需要注意什么?

鉴于雨水可能含有上述多种物质,为了安全有效地利用收集的雨水(尤其是用于非饮用用途),需要注意以下几点:

初期雨水抛弃:

  • 最重要的一步! 降雨初期(通常前5-10分钟,或前几毫米降雨量)冲刷屋顶、管道或集水面的污染物最严重。应设置分流装置,将这部分“脏水”排走,不进入储水系统。

集水面(屋顶)的选择与维护:

  • 材质: 优先选择无毒、惰性、光滑的材质,如食品级不锈钢、镀锌钢(需注意锌溶出)、陶瓦、混凝土(新且未处理)、某些塑料(如HDPE,需确认食品级)。避免使用含铅、含石棉、或涂有含铜防藻漆(铜离子会溶出)的材料。沥青屋面可能析出有机物。
  • 清洁: 定期清理集水面上的落叶、鸟粪、灰尘等杂物。保持集水区排水通畅,避免积水滋生蚊虫。

收集系统的清洁:

  • 水槽和管道: 定期清理水槽(天沟)和落水管中的淤泥、树叶等杂物,防止堵塞和滋生细菌。安装滤网(如叶滤网、第一冲水分流器)阻挡大颗粒物。

储水容器的选择与维护:

  • 材质: 储水箱应使用不透明、食品级、耐用的材料(如HDPE塑料、不锈钢、混凝土内衬),避免使用可能析出有害物质的容器(如某些回收桶)。不透明可防止藻类生长。
  • 密封: 储水箱应密封良好,防止蚊虫、灰尘、小动物进入,但需有透气孔(带滤网)平衡气压。
  • 清洁: 定期(建议每年1-2次)彻底清洗储水箱内壁和底部沉淀物。

水质处理(根据用途):

  • 非饮用用途(灌溉、冲厕等): 如果集水面干净且抛弃了初期雨水,通常可直接使用。但若用于浇灌食用蔬菜,需谨慎评估污染风险(如重金属)。
  • 潜在饮用用途(需特别注意):
    • 过滤: 使用过滤器去除颗粒物、部分微生物和有机物(如活性炭滤芯)。
    • 消毒: 必须进行消毒以杀灭病原微生物。常用方法包括煮沸(最可靠)、紫外线消毒、添加氯制剂(如漂白剂,需精确控制剂量)或碘。
    • 注意: 消毒不能去除化学污染物(如重金属、硝酸盐、农药)。在污染严重地区(如酸雨区、工业区附近),强烈不建议将雨水作为主要饮用水源,除非经过严格的处理(如反渗透),且需定期检测水质。

其他注意事项:

  • 法律法规: 了解当地关于雨水收集的法律法规,有些地区对收集量或用途有限制。
  • 安全: 确保储水箱稳固,不会倒塌伤人。大型水箱应考虑儿童安全。
  • 维护: 整个雨水收集系统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,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水质安全。
总结

雨水是大自然的馈赠,但并非纯净水。它携带着来自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各种物质。在收集利用雨水时,必须采取“抛弃初期雨水、选择合适集水面、维护系统清洁、妥善储存”等措施,并根据最终用途决定是否进行深度处理(尤其是消毒)。对于饮用目的,未经充分处理的雨水存在健康风险,需格外谨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