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杭州九九信息网
详情描述
带你认识荔蝽:这种常见农业昆虫的外形特征与生活习性全解析

荔蝽:身份卡片

  • 学名: Tessaratoma papillosa (Drury)
  • 中文别名: 荔枝蝽、臭屁虫、臭屁蛋(因其能喷射臭液)
  • 分类地位: 昆虫纲 Insecta → 半翅目 Hemiptera → 蝽科 Pentatomidae → 荔蝽属 Tessaratoma
  • 主要危害作物: 荔枝、龙眼(最严重),其次可危害柑橘、橄榄、香蕉、桃、梨、咖啡等多种果树和经济作物。
  • 分布: 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(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海南、台湾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等地)、东南亚、南亚等热带亚热带地区。
一、外形特征:识别这只“臭虫”

荔蝽属于大中型蝽类,成虫体长18-25毫米,宽10-15毫米,体型宽大扁平,呈盾形(从上方看像一个倒扣的盾牌),这是蝽科昆虫的典型特征。

体色:

  • 底色: 通常为黄褐色棕褐色
  • 斑纹: 体表(尤其是前胸背板和前翅革质部分)覆盖着不规则的、具有金属光泽的蓝绿色或铜绿色斑块或条纹。这些斑纹在光线下会闪烁,是重要的识别特征。
  • 腹部: 腹面颜色较浅,多为黄白色或淡黄色。

头部:

  • 较小,呈三角形,嵌入前胸背板前缘。
  • 具有一对复眼和一对单眼
  • 口器为典型的刺吸式口器,细长如针,不用时紧贴于腹面胸部下方,取食时伸出刺入植物组织。

胸部:

  • 前胸背板: 宽大,前缘呈弧形内凹,侧缘略向上翘起,表面常有显著的金属光泽斑纹。
  • 中胸小盾片: 非常大,呈长舌状,几乎覆盖整个腹部背面(这是蝽科区别于其他半翅目昆虫的重要特征)。小盾片末端常超过腹末,基部通常也有金属光泽斑纹。
  • 前翅: 前翅为半鞘翅,基部革质(革片),端部膜质(膜片)。革片部分同样具有金属光泽斑纹。

腹部:

  • 被宽大的小盾片覆盖,腹面可见。
  • 腹侧缘(侧接缘)黄黑相间(黄黑相间的条纹或斑点)。
  • 最显著的特征之一:腹部腹面第4-6节两侧各有一个明显的黑色小圆点,这是它的臭腺孔开口处。这是它“臭屁虫”名号的来源,也是识别关键点之一。

若虫(幼虫):

  • 形态随龄期变化(一般5龄)。
  • 初龄若虫体色鲜艳,多为鲜红色或橙红色,椭圆形,行动活泼。
  • 随着龄期增长,体色逐渐加深,出现深蓝色或黑色斑纹,体型增大,逐渐接近成虫形态,但无翅
  • 关键识别点: 若虫腹部背面第4、5节和5、6节之间各有一对臭腺孔,平时闭合,受惊扰时会张开并喷射臭液。

卵:

  • 通常14粒整齐排列成块(偶尔有13或15粒),呈椭圆形
  • 初产时为淡绿色或黄绿色,逐渐变为灰黄色或灰褐色,近孵化时变为紫红色或深灰色
  • 卵壳表面有网状纹,卵盖中央略凹陷。

总结外形识别要点:

  • 盾形宽大身体(18-25mm)。
  • 黄褐底色 + 蓝绿/铜绿金属光泽斑纹(前胸背板、小盾片、前翅革片)。
  • 巨大的长舌状小盾片几乎盖住整个腹部。
  • 腹部腹面4-6节两侧各有一个明显的黑色小圆点(臭腺孔)
  • 卵块排列整齐(通常14粒),颜色变化明显(绿→黄灰→紫红)
  • 若虫体色鲜艳(红/橙红→加深带斑纹),腹部背面有成对臭腺孔
二、生活习性:了解它的生存之道

世代与越冬:

  • 在华南地区(如广东、广西、福建),荔蝽一年发生一代为主。在温暖的年份或地区,可能有部分个体发生不完全的第二代。
  • 越冬:性未成熟的成虫在树冠浓密叶丛的背面、树洞、树皮缝隙、屋檐下、石缝等避风向阳的场所越冬。越冬期基本不活动,次年春季气温回升(约2-3月,日均温16-20℃)时开始活动。

活动与取食:

  • 成虫: 越冬成虫恢复活动后,首先飞向荔枝、龙眼等寄主树,大量吸食嫩梢、花穗、幼果汁液,以补充营养和促进性成熟。交配产卵后继续取食危害。成虫具有一定的飞翔能力,可近距离扩散。
  • 若虫: 孵化后的若虫先群集在卵壳附近,数小时后开始分散取食。若虫喜欢聚集在嫩梢、花穗、幼果上吸食汁液,尤其喜欢在叶背活动。随着龄期增长,活动范围扩大,但仍常见聚集现象。
  • 取食方式: 成虫和若虫均用刺吸式口器刺入植物的嫩芽、嫩梢、花穗、幼果的果柄或果蒂以及结果枝等部位的组织,吸取汁液。它们不直接刺吸成熟果实或老叶的汁液。

繁殖:

  • 交配: 越冬成虫性成熟后(约3-4月)开始交配。交配多在白天进行,可多次交配。
  • 产卵: 交配后约10-20天开始产卵。产卵高峰期通常在3月底至5月初(荔枝、龙眼花穗期至幼果期)。雌虫一生可产卵5-10次,总产卵量约100-300粒
  • 产卵位置: 卵块多产在寄主植物叶片的背面(尤其是浓密树冠的中下部叶片),少数产在叶面、枝条、花穗或果梗上。选择叶背产卵有遮阴避雨和躲避天敌的作用。
  • 孵化: 卵期长短受温度影响,春季约7-25天。初孵若虫有群集性,停留在卵壳周围一段时间后才分散。

防御机制: 喷射臭液!

  • 这是荔蝽最著名的习性。其臭腺(位于腹部腹面)能分泌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和腐蚀性的液体
  • 当受到惊扰(如触碰、风吹、天敌攻击)时,成虫和若虫会立即翘起腹部末端,将臭腺孔对准刺激源,猛烈喷射出臭液
  • 危害:
    • 这种臭液如果喷到人皮肤或眼睛上,会引起灼痛、红肿、发炎,甚至可能造成暂时性视力模糊(务必及时用大量清水冲洗!)。
    • 如果喷到荔枝、龙眼的嫩叶、花穗或幼果上,会灼伤组织,导致接触部位变褐、枯萎、坏死,加重危害。
    • 臭液的气味也能驱避一些天敌。

假死性:

  • 成虫和老龄若虫在受到突然震动或惊吓时,会收缩附肢,从枝条上坠落地面,呈现假死状态。过一段时间后,感觉安全了再爬走或飞走。这是它们逃避天敌的一种策略。
三、危害特征:果园里的“吸血鬼”+“化学武器”

荔蝽对荔枝、龙眼的危害贯穿整个生长季,尤其集中在花穗期至幼果期,危害极大:

直接吸食危害:

  • 嫩梢/春梢: 被害嫩梢、新叶失绿、萎蔫、扭曲变形,甚至干枯死亡,影响树势和光合作用。
  • 花穗: 吸食花穗汁液,导致花蕾脱落、花朵枯萎、花穗萎缩,严重影响授粉受精和坐果。
  • 幼果: 这是最严重的危害时期。成虫和若虫刺吸幼果果柄、果蒂或果皮汁液。
    • 导致幼果大量脱落(俗称“落果”)。
    • 即使未脱落,被刺吸部位也会形成褐色坏死斑点,随着果实膨大,这些斑点会凹陷、开裂,成为“硬皮果”或“疙瘩果”严重影响果实外观品质和商品价值
    • 受害严重的幼果会停止发育、变黄脱落。
  • 结果枝/果梗: 吸食汁液会削弱果梗强度,也易导致落果。

臭液灼伤危害:

  • 如前所述,其喷射的臭液会灼伤嫩叶、花穗和幼果,造成接触部位组织坏死,形成褐色斑块或斑点,加重落花落果和果实畸形。

综合后果:

  • 严重减产: 落花落果导致产量锐减。
  • 品质下降: “硬皮果”、“疙瘩果”失去商品价值。
  • 树势衰弱: 连年危害导致树体营养消耗大,抗逆性下降。
四、防治思路(简要)

了解其习性是为了更好地防治:

农业防治:
  • 冬季清园:清除越冬场所(枯枝落叶、杂草、树洞堵塞等),减少越冬虫源。
  • 人工捕捉:利用其假死性,在清晨低温时(活动力弱)摇动树枝,震落成虫集中捕杀。人工摘除卵块(识别叶背卵块)。
生物防治:
  • 保护利用天敌:荔蝽有重要的天敌,如平腹小蜂(寄生卵块,是应用最广的生物防治方法)、荔蝽卵跳小蜂螳螂蜘蛛鸟类等。避免滥用广谱性杀虫剂。
  • 人工释放平腹小蜂:在早春荔蝽产卵初期开始释放,能有效控制卵块。
化学防治(关键期):
  • 防治关键时期: 越冬成虫恢复活动期(春季出蛰上树取食,约2月底-3月中)若虫低龄期(3龄前,约3月底-4月)。此时虫体抗药性弱,且尚未造成严重危害(尤其是幼果)。
  • 药剂选择: 选择高效、低毒、低残留的农药,如菊酯类(高效氯氟氰菊酯等)、新烟碱类(吡虫啉、噻虫嗪等)或它们的复配制剂。注意轮换用药,延缓抗性。
  • 操作注意:
    • 务必做好个人防护(戴护目镜、口罩、手套、长衣长裤),严防臭液喷射到皮肤和眼睛
    • 重点喷施树冠内部、叶背等害虫藏匿处。
    • 避开盛花期,保护蜜蜂等授粉昆虫。
    • 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。
总结小贴士
  • 认准它: 盾形大虫,黄褐带闪亮蓝绿斑,大舌片(小盾片),腹下三对黑点(臭腺孔)。
  • 怕它啥:
    • 吸汁: 专害嫩梢、花、幼果,导致落花落果、果实畸形(硬皮果)。
    • 放臭屁: 遇惊扰喷射臭液,灼伤花果叶,更灼伤人(务必防护!)。
  • 啥时凶: 春天(2-5月)最活跃,尤其花穗期到幼果期。
  • 怎么防: 冬清园、早春抓成虫/摘卵块、放平腹小蜂(生物防治)、关键期(越冬成虫出蛰和低龄若虫)科学用药(注意防护!)。

认识荔蝽的外形、习性和危害,是有效防控这种“臭名昭著”的果树害虫的第一步。希望这份解析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它!在果园操作时,请务必做好防护,避免被其臭液伤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