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濮阳九九信息网
详情描述
“暴雨”等级划分有讲究?科普不同强度降雨的命名标准与气象常识

暴雨等级划分确实非常有讲究,背后是严谨的气象学观测、统计和防灾减灾需求。不同强度的降雨命名标准(如小雨、中雨、大雨、暴雨、大暴雨、特大暴雨)主要依据的是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(降水量)

中国气象局制定了详细的标准,主要分为24小时降雨量12小时降雨量两个常用时间尺度。以下是核心的划分标准和相关气象常识:

一、降雨强度等级划分标准(中国气象局) 1. 主要依据:24小时降雨量(最常用)
  • 小雨: 0.1 - 9.9 毫米
    • 特点: 雨滴清晰可辨,不飘浮;下到地面不四溅;洼地积水很慢;屋上雨声微弱,屋檐只有滴水。
  • 中雨: 10.0 - 24.9 毫米
    • 特点: 雨落如线,雨滴不易分辨;落硬地四溅;洼地积水较快;屋顶有沙沙雨声。
  • 大雨: 25.0 - 49.9 毫米
    • 特点: 雨降如倾盆,模糊成片;落硬地四溅高达数寸;洼地积水极快;能听到哗哗雨声。
  • 暴雨: 50.0 - 99.9 毫米
    • 特点: 降雨强度大,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积水。是气象灾害预警的重要触发点。
  • 大暴雨: 100.0 - 249.9 毫米
    • 特点: 降雨强度极大,极易引发严重的洪涝、山洪、泥石流、城市内涝等灾害。
  • 特大暴雨: ≥ 250.0 毫米
    • 特点: 极端降雨事件,破坏力极强,常造成毁灭性灾害。例如2021年郑州“7·20”特大暴雨。
2. 辅助依据:12小时降雨量(用于短时强降雨预警)
  • 小雨: 0.1 - 4.9 毫米
  • 中雨: 5.0 - 14.9 毫米
  • 大雨: 15.0 - 29.9 毫米
  • 暴雨: 30.0 - 69.9 毫米
  • 大暴雨: 70.0 - 139.9 毫米
  • 特大暴雨: ≥ 140.0 毫米
重要提示
  • “暴雨”的门槛是50毫米/24小时: 这是全球通用的一个关键阈值。达到或超过这个量级,通常意味着降雨具有潜在的致灾性。
  • “毫米”的含义: 1毫米降雨量表示在1平方米的水平面上,累积的雨水深度为1毫米(相当于1升水)。50毫米降雨量就是1平方米面积上积累了50升(50公斤)的水。
  • “短时强降水”: 气象上还特别关注1小时内的降雨强度。通常认为小时雨量≥20毫米就是短时强降水,其致灾性可能非常强,即使24小时总量未达到暴雨级别(如持续几小时的短时强降水),也可能引发严重的城市内涝、山洪等灾害。气象预警中会特别强调。
二、划分标准的“讲究”与科学依据 基于统计规律与灾害阈值: 划分标准是长期气象观测和统计分析的结果。研究表明,当24小时降雨量达到50毫米时,引发洪涝、山洪、城市内涝等灾害的风险显著增加。100毫米、250毫米等阈值则对应着更高等级的灾害风险。 防灾减灾需求: 核心目的是服务于气象预警和灾害防御。明确的等级划分有助于:
  • 精准发布预警信号: 不同级别的暴雨对应不同颜色(蓝、黄、橙、红)的预警信号,明确告知公众和决策部门灾害的严重程度和紧迫性。
  • 启动相应应急响应: 不同等级的预警对应着不同层级的应急响应措施(如交通管制、停工停课、人员转移安置等)。
  • 指导公众采取行动: 让公众直观了解雨有多大、有多危险,从而采取合适的避险措施(如减少外出、避开低洼地带、关注山洪地质灾害风险等)。
可比性与标准化: 统一的划分标准使得不同地区、不同时间的降雨强度和灾害评估具有可比性,便于气象研究、灾害评估和跨区域协作。 考虑时间尺度: 同时使用24小时和12小时标准,是为了兼顾不同持续时间的降雨过程。短时强降雨(如1小时下30-50毫米)即使总量不大,其瞬时冲击力也非常危险,需要特别关注。 三、相关气象常识 降雨的形成: 水汽蒸发上升 -> 遇冷凝结成云 -> 云滴增长(碰并、凝华) -> 达到足够大时克服上升气流 -> 降落形成雨。 影响降雨强度的关键因素:
  • 水汽供应: 充足且持续的水汽输送是基础(如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)。
  • 上升运动强度: 强烈的上升运动(如锋面抬升、地形抬升、对流上升)是形成强降雨的关键动力。上升运动越强,凝结释放的潜热越多,对流发展越旺盛,雨就越强。
  • 大气不稳定度: 不稳定的大气层结(上冷下暖)有利于对流发展,产生雷暴和强降雨。
  • 持续时间: 强降雨系统在一个地区停留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总降雨量。
  • 地形: 迎风坡对气流的抬升作用会显著增强降雨(地形雨)。
暴雨的灾害性:
  • 洪涝灾害: 河流水位暴涨、漫堤、决口。
  • 山洪地质灾害: 山区短时强降雨极易引发山洪、泥石流、滑坡。
  • 城市内涝: 排水系统超载,道路、地下空间(地铁、车库)被淹。
  • 农田渍涝: 农作物被淹,影响生长甚至绝收。
  • 基础设施破坏: 冲毁道路、桥梁、电力设施、通讯线路等。
  • 人员伤亡: 直接溺水、次生灾害(如房屋倒塌、触电)导致。
如何获取暴雨预警信息:
  • 官方渠道: 中国气象局官网、中国天气网、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/微信、地方气象局官方平台。
  • 新闻媒体: 电视、广播、新闻客户端。
  • 手机APP: 官方气象服务APP(如“中国天气”)、手机自带天气APP(数据通常来自官方)、主流新闻APP的天气板块。
  • 预警信号: 关注当地发布的暴雨预警信号(蓝、黄、橙、红),了解其含义和防御指南。
总结

暴雨等级划分是气象科学服务于防灾减灾的重要体现。核心依据是单位时间(主要是24小时和12小时)内的降雨量(毫米),其中50毫米/24小时是划分“暴雨”的关键门槛。这种划分并非随意,而是基于长期的观测统计、灾害发生规律和实际的防灾需求制定的,旨在为精准预警、科学决策和公众避险提供清晰的标尺。了解这些标准和背后的气象常识(如降雨形成、灾害性、预警获取)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信息,并在暴雨来临时有效保护生命财产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