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并非只有皇帝能用红伞,但伞盖(特别是颜色、材质、装饰和规格)确实是古代等级制度中极其重要的身份象征,蕴含着森严的身份密码。 让我们深入解析一下:
唐代伞盖制度的真相
皇帝确实用最高规格的伞盖: 唐代皇帝的伞盖称为“华盖”或“黄罗伞”,
通常使用最高贵的明黄色(接近金色)。这是皇室专属颜色,象征天子和至高无上的权力。其材质、装饰(如龙凤、日月图案)、尺寸都是最顶级的。
红色伞盖并非皇帝专属: 朱红色(正红色)在唐代是高级官员可以使用的颜色。 根据《唐六典》等史料记载:
- 三品及以上官员: 允许使用“朱漆伞”(涂有红漆的伞盖)。这是高级官员身份的重要标志。
- 五品及以上官员: 允许使用“青伞”(青绿色的伞盖)。
- 更低品级官员及平民: 通常使用素色(如黑色、褐色)或纸伞,材质也较为普通(如竹、纸、油布),严禁使用朱漆伞和青伞。
“红伞”的模糊性: 需要区分“红”的概念。
- 明黄/金黄: 这是皇帝专属色,绝对禁止他人使用。这种颜色的伞盖是皇权的直接象征。
- 朱红/正红: 这是高官(三品及以上)可用的颜色,是高级官僚身份的象征。
- 民间可能也有使用较暗红色或偏红油纸伞的,但这与制度规定的“朱漆伞”有本质区别,不在官方许可的等级象征体系内。
结论:唐代并非只有皇帝能用“红伞”(如果指朱红),但皇帝拥有独一无二的明黄伞盖。朱红伞盖是高级官员(三品及以上)的特权。
伞盖:古代森严身份制度的缩影
伞盖在古代中国(尤其是隋唐以后)是“卤簿仪仗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等级制度极其严格,远超颜色,涵盖了:
颜色: 这是最核心的身份密码。
- 明黄/金黄: 皇帝、太上皇专属。
- 朱红: 亲王、一品至三品高官(不同朝代具体品级有差异)。
- 青色/绿色: 四品、五品官员。
- 黑色/素色: 低级官员、平民。
- 特殊: 皇后、皇太后用明黄,皇妃、太子妃等可能用金黄或正红。高级命妇也可能根据其丈夫或儿子的品级使用相应颜色的伞盖。
材质与工艺:- 皇家/顶级贵族: 丝绸(如罗、绢)、锦缎,可能饰以金银线刺绣(龙凤、日月、云纹等),伞骨用名贵木材或象牙。
- 高官: 上好绸缎、油布,涂漆(朱漆、青漆),工艺精良。
- 平民: 油纸、竹篾、粗布,工艺简单。
尺寸与层数:- 皇帝、皇后的伞盖最大,常有多层(如“九龙曲柄黄罗伞”)。
- 官员品级越高,伞盖尺寸越大,层数也可能越多(如单层、双层)。伞柄的长度和材质(如是否用金、玉装饰)也有规定。
装饰与配件:- 伞顶: 皇家用金顶、玉顶;高官可能用银顶、铜顶;平民无顶饰或简单木质顶。
- 伞盖边缘: 皇家、高官伞盖常有华丽的流苏、璎珞。
- 伞柄: 曲柄(如皇帝九龙曲柄伞)是最高等级象征。直柄伞等级较低。柄的材质(金玉、朱漆、黑漆)也是身份标志。
使用场合与数量:- 皇帝出行,伞盖数量众多,规格最高,组成庞大的仪仗。
- 官员根据品级,规定出行时仪仗中伞盖的数量(一品几把,二品几把等)。
- 特定场合(如祭祀、大朝会)的伞盖规格要求更严格。
伞作为身份密码的意义
视觉化的等级标识: 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,伞盖是最直观、最显眼的身份标识之一。远远望去,通过伞的颜色、大小、装饰,就能立刻判断出使用者的尊卑贵贱。
维护统治秩序: 严格的伞盖制度是礼制的一部分,旨在“明尊卑,别贵贱”,维护皇权至高无上和官僚体系的等级秩序,不容僭越。
社会流动的象征: 伞盖的规格是个人或家族社会地位的体现。官员升迁,其伞盖的规格也会随之提升;反之,贬谪则可能失去使用高级伞盖的权利。
文化与工艺的载体: 高级伞盖的制作本身代表了当时顶尖的工艺水平(如丝绸织造、油漆、金银细工、雕刻),是物质文化的体现。
总结
- 唐代皇帝用明黄伞盖,三品及以上高官可以用朱红(朱漆)伞盖。 说“只有皇帝能打红伞”是不准确的,但皇帝拥有最独特、最高贵的明黄伞盖。
- 古代伞盖(尤其是仪仗用伞)是等级制度最森严的体现之一。 其颜色、材质、尺寸、装饰、层数、数量、使用场合都有严格规定,是使用者身份地位的“视觉密码”。
- 从皇帝到平民,伞盖的差异构成了一个清晰的社会金字塔图谱。 一把伞,蕴含的是古代中国森严的身份秩序和礼制文化。
因此,古代伞盖远非简单的遮阳避雨工具,它是一件行走的“身份证明”,无声地诉说着使用者在社会金字塔中所处的位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