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水母”这个名称的由来,是一个融合了形态联想、民间观察、语言避讳以及文化心理的生动案例。“水”和“母”二字的结合,并非现代生物学分类的结果,而是古人基于直观感受和语言习惯的创造。
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其由来:
“水”字的来源:直观的环境与形态特征
- 栖息环境: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。水母终生生活在水中,无论是海洋还是淡水(少数种类)。
- 形态特征 - 透明如水: 水母的身体主要由水构成(含水量极高,常超过95%),其伞状体和触手通常呈现透明或半透明的状态,像水滴、水泡或凝固的水块漂浮在水中。古人观察到这种“水”一般的质感,很自然地将它与“水”联系起来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描述:“水母形浑然凝结……其色红紫,无口眼腹……盖乘湿气而化,故曰水母。” 这里的“乘湿气而化”也暗含了其如水般变幻、湿润的特性。
- 其他水生生物命名类比: 古人命名水生生物常冠以“水”字,如水獭、水牛(特指栖息水边的野牛)、水鸟等,用以区分陆生种类。“水”在这里明确标识了其水生属性。
“母”字的来源:复杂的形态联想、语言演化与避讳
“母”字的来源相对复杂且有趣,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,它们可能相互交织共同作用:
- 形态联想 - 伞盖下垂似发髻/帷帐:
- 水母的伞状体边缘垂挂下来的众多口腕和触手,在古人看来,可能类似于古代妇女(“母”)头上盘绕垂下的发髻或装饰。
- 也可能联想到垂下的帷帐、帘幕或母性哺乳的乳房(虽然水母并非哺乳动物)。这种下垂、覆盖、包裹的形态,与“母”字所隐含的包容、覆盖、孕育的意象有一定关联。明代类书《三才图会》中的水母插图就将其伞盖下的结构描绘得颇似下垂的流苏或发饰。
- 形态联想 - 伞盖似帽/头巾 (“母”为音转):
- 水母的伞状体本身就像一个倒扣的帽子或头巾。
- 在古汉语和某些方言中,“母”字的读音可能与表示“帽子”或“覆盖物”的词汇(如“帽”、“冒”、“幕”)发音相近。有学者认为,“水母”中的“母”可能是“帽”或“幕”字的音转或借用。
- 证据: 宁波等地方言至今仍称水母为“海帽菜”或直接称为“帽”。明代屠本畯的《闽中海错疏》记载:“水母……一名帽,以形似也。” 这直接点明了“帽”的形态联想。很可能在语言流传中,“水帽”逐渐音转为“水母”。
- 民间俗称与避讳:
- 在中国东南沿海(尤其是闽浙一带),水母有一个非常古老且流传广泛的俗称叫“鲊” (zhǎ)。这个字在古文献中常指经过加工腌制的食品(如鱼鲊),但也特指水母。
- 避讳“蛇”说: 水母的触手(尤其某些种类)细长且可能带刺,看起来像蛇。渔民出于对“蛇”的忌讳(认为不吉利),加上水母本身柔软无骨、无毒(指食用海蜇皮部分)的特性,更倾向于用带有“母性”、“温顺”、“丰饶”意味的“母”字来代替令人畏惧的“蛇”字联想。李时珍也提到:“鲊 者,海蜇 之别称也,或言其形如覆笠,有蛇在其下,人畏避之,故名。” 虽然现代生物学知道那不是蛇而是触手,但这种畏惧和避讳心理是命名的重要背景。
- “鲊”与“母”的联系: “鲊”这个古老名称,其发音或含义(可能指其加工后的形态或软烂口感)也可能与“母”字产生了某种关联或转化。将“鲊”所代表的水中“蛇”状物,通过避讳和形态联想,转化为更温和的“母”,最终固定为“水母”。
- 文化心理 - “母”的象征意义:
- “母”字在中文里象征着源头、包容、滋养、丰饶。水母漂浮于海中,伞盖巨大,触手众多,仿佛在“包容”着海水和小生物。虽然这是古人的想象,但这种“母性”的象征意义可能潜在地影响了命名,使其区别于其他更具攻击性的海洋生物名称。
总结与语言演化路径推测:
“水母”名称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,更可能是一个多源融合、音义转化的过程:
核心基础: 其
水生 (“水”) 和
伞盖下垂 的基本形态是命名的出发点。
古老俗称: “
鲊” 可能是非常古老的底层名称,包含了对其形态(可能包括触手似蛇)和加工特性的认知。
形态联想与避讳: 伞盖下垂的形态引发“发髻/帷帐”的联想(与“母”关联);伞盖本身像“帽/幕”(音近“母”);触手似“蛇”引发避讳心理(倾向用温和的“母”字代替)。
音义转化: “水帽/水幕” 因音近演化为 “水母”;“鲊” 所代表的水中物,通过避讳“蛇”和形态联想,也导向了“母”字。闽浙沿海的“海帽”称呼是“帽->母”音转的有力佐证。
文化心理加持: “母”字蕴含的包容、丰饶意象,使其更容易被接受和流传。
文献记载与固化: 宋代以后的文献(如《本草衍义》、《本草纲目》、《闽中海错疏》、《三才图会》等)广泛使用并记载了“水母”这个名称,最终使其成为通用名。
因此,“水母”二字:
- “水” 直白地指明了其水生环境和透明如水的物理特性。
- “母” 则是一个复杂的产物,它融合了伞盖下垂如发髻/帷帐的形态联想、伞盖似帽/幕的音转借用、对触手似蛇的避讳心理、以及可能存在的对“鲊”音的转化和“母”字本身的文化象征意义。
这个名字生动地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、丰富的想象力、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以及独特的文化心理,是汉语词汇中一个充满趣味的例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