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皮疙瘩(也称为“鹅皮疙瘩”)在寒冷和恐惧时出现,确实是同一个生理机制(竖毛肌收缩)被两种不同的触发因素激活的结果。这背后涉及生理学、神经通路和进化生物学:
核心机制:竖毛肌收缩
结构基础: 我们皮肤毛囊的根部附着着微小的平滑肌束,称为
竖毛肌。
动作: 当这些肌肉收缩时,会拉动毛囊,使毛发(如汗毛)竖立起来,同时将毛囊周围的皮肤向上提拉,形成一个个小凸起,这就是我们看到的“鸡皮疙瘩”。
双重触发因素及其作用
寒冷时:
- 触发路径: 皮肤温度感受器感知到寒冷 -> 信号传递到下丘脑(体温调节中枢)-> 激活交感神经系统 -> 神经信号到达竖毛肌。
- 作用(原始/主要功能):保温。
- 空气隔热层: 毛发竖立起来,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个更厚的、静止的空气层。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,这个空气层能减少身体热量向寒冷环境散失。
- 蓬松毛发: 对于体毛浓密的动物(如猫、狗、鸟类),这能让它们的毛发蓬松起来,显著增加保温效果。虽然现代人类的体毛已大大退化,但这个古老的机制依然保留。
- 目的: 维持核心体温,是体温调节机制的一部分。
恐惧/强烈情绪(如激动、敬畏、愤怒)时:
- 触发路径: 大脑感知到威胁、恐惧或其他强烈情绪刺激(如听到震撼的音乐、看到感人的画面)-> 激活大脑的情绪中枢(如杏仁核)-> 激活交感神经系统(“战或逃”反应)-> 神经信号到达竖毛肌。
- 作用(进化遗留/次要功能):威慑与感知增强?
- 威慑作用(主要进化解释): 这是最被广泛接受的解释。对于我们的毛茸茸的祖先(以及其他哺乳动物)来说,在遇到威胁时瞬间竖起全身毛发(炸毛),能让自身体型看起来更大、更威猛,以此吓退捕食者或竞争对手。想象一下一只受惊的猫炸毛的样子。虽然人类体毛稀疏,这个“变大”的效果微乎其微,但触发这个反应的神经机制被保留了下来。
- 提高警觉/增强感知(推测): 有理论认为,毛发竖起可能有助于更敏锐地感知周围环境的微弱气流变化(如捕食者接近带来的风),或者在竖起毛发后皮肤暴露更多,对触觉刺激更敏感。但这个作用在现代人类身上同样非常有限。
- 情绪表达的副产品: 恐惧、激动等强烈情绪会广泛激活交感神经系统,导致一系列生理变化(心率加快、血压升高、出汗、瞳孔放大等)。竖毛肌收缩(鸡皮疙瘩)只是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中的一个附带效应。它本身在现代人类身上可能没有直接的生存功能,但可以作为情绪状态的一种无意识的生理信号。
- 目的: 是身体为应对感知到的威胁或强烈刺激而进入“战或逃”准备状态的一部分。
为什么同一个机制被不同因素触发?
- 共同的神经通路: 无论是体温调节中枢(寒冷)还是情绪中枢(恐惧),它们最终都是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来发出指令的。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就像按下一个总开关,会同时触发一系列反应(包括竖毛肌收缩、心跳加速、出汗、肾上腺素分泌等)。
- 进化遗留: 在进化早期,体毛浓密时,竖毛反应在两种情境下都有明确的生存价值:保温和威慑。随着人类体毛退化,保温功能大大减弱,威慑功能几乎消失。但触发这个反应的神经环路被保留了下来,因为:
- 它无害。
- 它与重要的生存机制(体温调节和“战或逃”反应)紧密捆绑在一起,没有被自然选择淘汰的压力。
- 在恐惧/激动时出现,可能保留了某种程度的情绪表达或增强警觉性的微弱作用(或者仅仅是进化的痕迹)。
总结
鸡皮疙瘩在寒冷时出现,主要是为了通过竖立毛发来保温,这是其原始的、直接的生理功能。
鸡皮疙瘩在恐惧、激动等强烈情绪时出现,主要是进化遗留的结果。它是交感神经系统广泛激活(“战或逃”反应)的一部分,其原始目的是通过让毛发竖起使个体看起来更大以威慑敌人。虽然现代人类体毛稀疏使得这个效果几乎消失,但触发机制被保留下来,成为了强烈情绪状态的一种生理标志或副产品。
简而言之:寒冷触发是为了保温(直接功能),恐惧触发是“战或逃”反应的进化遗迹(曾用于威慑)。两者都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竖毛肌收缩来实现。